三. 入门

对于入门部分,实际上就是了解如何让一个工业机器人动起来。这方面其实已经研究非常成熟了,大家看上个世纪的教材就行,个人推荐的是 John Craig 的教材 《Introduction to Robotics: Mechanics and Control》[1],在 Youtube网易公开课都可以找到斯坦福 Oussama Khatib 大神的视频,基本与 Craig 的教材内容相匹配。

建议从 Craig 的教材开始就看英文版本,Google 一下,很容易找到 PDF 版本。作为一本入门教材,Craig 的教材是相当深入浅出的,配合着 Khatib 的视频,可以快速掌握机器人学的基础。

我常对刚入学的师弟们说,「如果你把这本书的内容掌握了,就已经超过实验室绝大多数师兄师姐了。」

然而,真正把教材啃下来的并不多。

所以,我在这里要换个说法了,「如果你把这本书的内容掌握了,就可以胜任国内绝大多数机器人公司的开发工作了。」

这里,我会大概把基础的知识列一下,时间有限,暂时不会过多展开。顺序可能不完全与 Craig 教材相同。

3.1 空间变换

对于这部分内容,如果理论力学学得好的小伙伴,基本是没有太大问题的。问题是,有些小伙伴没有学好。

当然,其中齐次变换什么的是机器人学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内容。其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有:

  • 熟悉坐标表示方式:坐标系 {B} 在坐标系 {A} 下的位姿为 BAT{^A_B}T 等;

  • 左乘与右乘矩阵的区别;

  • 了解旋转矩阵每一列的含义,学会如何通过「目测」写出两个坐标系之间的旋转矩阵;

  • 姿态的表示方式:RPY 角、各种欧拉角、轴角(Angle-Axis)表示、旋转矩阵,除了书上的内容,可以顺便看看四元数(Quaternion)表示,了解欧拉角的 Gimbal lock (知道三参数表示的问题,才能更容易接受四元数这样的新事物);

  • 如果有可能,试着了解一下角速度。

3.2 运动学

对于机器人来说,一个基本工作就是计算运动学:

  • 正运动学:根据关节角度,计算机器人工具坐标系(末端)在机器人基座坐标系(底座)下的位姿;

  • 逆运动学:给定一个末端位姿,计算达到这个位姿的关节角度。

前面,你知道了可以用一个 4x4 矩阵来描述两个坐标系之间的关系。对于机器人正运动学,如果我们知道每个连杆两两之间的坐标变换,就可以通过矩阵乘法计算出最后的末端位姿了。

为了方便计算两个连杆之间的相对位姿,你就需要学习一个叫做 DH 的建模方法,简而言之,就是按照一定规则建立每个关节坐标系,然后每个坐标系可以用四个参数(DH参数)来确定。

当然,你网上一搜,就会发现 DH 也有好几种,什么 Standard DH, Modified DH 之类的。

这不重要,你只要知道它是帮你确定两个连杆之间的相对关系就行。不妨掌握 Craig 书上的那种就行(Wikipedia上称为 Modified DH):

1)建立坐标系:

  • ziz_i 轴与第 ii 个关节重合,关节转动方向遵照右手定律;

  • xix_i 平行于 ziz_izi+1z_{i+1} 的公垂线:xi=zi×zi+1x_i = z_i \times z_{i+1}。如果两 zz 轴平行,则让 xix_iziz_{i} 指向 zi+1z_{i+1}

  • 有了 xxzz 轴后,就可以用右手定律定义 yy 轴方向。

  • 除了与每个关节固连的坐标系外,还有可能额外在机器人基座 {B} 与末端工具 {E} 上固连两个坐标系。

2)计算 DH 参数:

  • aia_i 是沿着 xix_i,从 ziz_izi+1z_{i+1} 的距离;

  • αi\alpha_i 是绕着 xix_i,从 ziz_izi+1z_{i+1} 的角度;

  • did_i 是沿着 ziz_i,从 xi1x_{i-1}xix_i 的距离;

  • θi\theta_i 是绕着 ziz_i,从 xi1x_{i-1}xix_i 的角度。

3)计算变换矩阵:

i1iT=Rot(xi1,αi1)Trans(xi1,ai1)Rot(zi,θi)Trans(zi,di){^i_{i-1}}T = Rot(x_{i-1}, \alpha_{i-1}) \cdot Trans(x_{i-1},a_{i-1}) \cdot Rot(z_i, \theta_i) \cdot Trans(z_i, d_i)

i1iT=[cos(θi)sin(θi)0ai1sin(θi)cos(αi1)cos(θi)cos(αi1)sin(αi1)disin(αi1)sin(θi)sin(αi1)cos(θi)sin(αi1)cos(αi1)dicos(αi1)0001]{^i_{i-1}}T=\begin{bmatrix}cos(\theta_i)&-sin(\theta_i)&0&a_{i-1}\\sin(\theta_i)cos(\alpha_{i-1})&cos(\theta_i)cos(\alpha_{i-1})&-sin(\alpha_{i-1})&-d_isin(\alpha_{i-1})\\sin(\theta_i)sin(\alpha_{i-1})&cos(\theta_i)sin(\alpha_{i-1})&cos(\alpha_{i-1})&d_icos(\alpha_{i-1})\\0&0&0&1\end{bmatrix}

4)正解:

ebT=1bT21T...enT{^b_e}{T}={^b_1}T\cdot{^1_2}T\cdot{...}\cdot{^n_e}T

5)逆解:

就是通过不断调整(左乘与右乘)上面几个矩阵的位置,尝试找到可以单独求解的未知数即可。虽然有些繁琐,但是各位初学者一定要亲手推一遍六轴机械臂的运动学逆解公式,并编程实现

3.3 雅可比矩阵

雅可比矩阵 JJ 是机器人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。它表示机器人关节速度 q˙\dot{q} 与末端速度 x˙\dot{x} 之间的关系:

x˙=Jq˙\dot{x}=J\cdot \dot{q}

  • 如果你前面没有弄清楚角速度,建议在这章仔细思考。例如,「为什么不能直接对欧拉角求导获得速度?」;

  • 了解教材中的雅可比计算方式,并思考「是否可以直接对运动学正解的结果求偏导?」

  • 这边需要掌握的就是它的计算方法了,一定要编程计算机器人的雅可比矩阵;

  • 如果你用 Matlab 或 Python,你可以利用他们的符号运算工具来验证我上面几个问题。从而加深对角速度的理解。

  • (PS:姿态和角速度无法直观理解很正常,因为它们不是在笛卡尔空间内,等后面学到更多数学,你们才能真正理解它。);

  • 如果你了解虚功原理,那么你又会知道雅可比也可以表示末端力与关节力矩的关系(这在以后力控等方面很有用)。

这时候,你有了雅可比矩阵,你就会发现,你知道怎么通过调节角度来控制末端运动了。这时候我们再回头看运动学逆解的问题。你会发现:「让机器人末端朝着目标位姿运动不就可以了?」。

是的,这就是机器人运动学的数值计算方式,你可以利用这个方法写一个机器人运动学的通用求解算法。具体可以看我在知乎上的回答 MATLAB机器人工具箱中机器人逆解是如何求出来的

各位初学者务必亲手实现一遍这种算法,还是有些坑需要踩的。

当然,这个方法很简洁,但是也有它本身的问题:

  • 计算速度慢,需要多次迭代;

  • 一次只能返回一组解;

  • 可能会遇到奇异点等,结果无法收敛。

这时候,你可以顺便去了解一些奇异(Singularity)的问题,理解奇异性是机器人构形相关的属性,无法通过建模方式来消除。

3.4 动力学

我相信,80% 的小伙伴是在这一章放弃的。

对于多轴机器人的动力学,不论是采用牛顿欧拉还是拉格朗日法,都会显得异常复杂。再加上如果之前没学好理论力学,那么基本上是举步维艰了。

所以,我个人认为,先对这个部分有个基本概念就行,暂时不需要直接去碰六轴机器人的动力学:

  • 会用拉格朗日法计算三轴机械臂的动力学模型(三轴的求解还是在可接受范围内的);

  • 用牛顿欧拉法计算三轴机械臂的动力学模型,一定要编程实现(因为在高自由度情况下,牛顿法更容易通过编程实现,未来如果要做动力学,更可能是用牛顿欧拉、而非拉格朗日);

  • 了解转动惯量之类的物理意义,(在上面编程实现过程中,肯定会有相应的问题发生,如角速度与转动惯量的参考坐标系问题);

  • 大概知道机器人动力学都包含哪些部分(公式的形式、连杆动力学、关节动力学、重力影响、关节摩擦力、电机动力学等)。

3.5 控制

这时候,我们有了各种工具来求解机器人的运动学问题了,我们知道要让机器人到达任意状态的关节角度值。但是,如何让这些关节动起来?

首先,我们要知道,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还是受牛顿力学统治的。

F=maF = m \cdot a

要让一个东西动起来,就要给它施力。

如果我们给定一个滑块的运动轨迹 s(t)s(t),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它整个轨迹的加速度 s¨(t)\ddot{s}(t),进而计算出让滑块按照我们设想运动所需的力 F(t)=ms¨(t)F(t) = m \cdot \ddot{s}(t)

换句话说,我们可以通过动力学计算出让机器人运动所需的每个关节力矩。

而关节力矩,可以通过电机提供,对于直流电机,输出力矩与电流成正比。

但是,有几个问题:

  • 动力学好难算;

  • 动力学参数好不准(转动惯量不好测、关节摩擦力不好算);

  • 还可能有各种外力(抓持的物体,关节动力学属性变化等)。

这就是控制算法的工作了。于是,大家会接触到传说的 PID 控制。

但是,又有问题:如果我们直接把关节目标位置发给 PID 控制器,那么每次都是一次阶跃响应。

在这里,建议有条件的小伙伴用单片机弄一个单轴伺服控制系统,有伺服电机(你可以控制电流、力矩、或者 PWM 占空比;步进电机、舵机就算了)、有编码器(可以反馈电机的角度)、有驱动器(能将数字指令转换成电机控制信号)、有控制器(STM32等单片机,可以给驱动器提供控制指令)。顺便可以了解一些通讯、中断、实时性的内容。

但是,感觉好像还是有什么不对,机器人运动好像是有加减速过程(右)的,而非一次阶跃(左)。

这就是轨迹规划(Trajectory Planning),给定一些轨迹点,利用不同的函数来拟合这些轨迹。

这时候你又想到,既然 PID 和动力学都可以计算让机器人运动所需的力,只是动力学稍微有一些不准,那么有没有可能把它们结合在一起,先用动力学算一个基本准确的力矩,然后用 PID 消除不准确性造成的微小误差?

是的,于是你发现了基于动力学前馈的 PID 控制算法。

Craig 书上剩下的其他一些部分,可以大概浏览一下,因为有不少内容已经比较旧了。

Last updated